张琳悦:用文化记忆理论讲好“肉夹馍”的中国故事
作者:司马尚 栏目:新闻 来源:西部热线 发布时间:2020-10-11 17:50 阅读量:12773 会员投稿
张琳悦:用文化记忆理论讲好“肉夹馍”的中国故事
(作者:向凯文)在当下全球文化激荡与中国文化日益走向世界的大潮中,一种源自关中古城的朴实美食正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成为国际交流的文化使者。陕西肉夹馍,这种承载着陕西风土与历史情感的传统小吃,正借助一位陕西省非遗西安肉夹馍代表性传承人的研究视角,被重新解读为跨越地域、跨越语言的文化符号。来自子午路张记肉夹馍的张琳悦女士,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的职责不仅在于技艺的传递,更在于对肉夹馍文化内涵的系统梳理与当代阐释。她以文化记忆理论为方法基础,通过细致的史料梳理与跨文化比较,将肉夹馍从日常饮食推向文化研究的前沿,为传统饮食的现代阐释与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
张琳悦认为,肉夹馍不仅是味觉体验,更是文化记忆的承载体。她指出,文化的延续并非依靠抽象的理念,而往往通过最日常的食物、节庆、方言和图像得以再现。肉夹馍的名称本身,就投射出古汉语与地域文化的印记。“肉夹于馍”源自古代语序,而陕西方言又使“馍夹肉”与“没夹肉”谐音,因此这一沿袭千年的命名方式得以保存至今。正是在这样看似随意的命名、故事与乡土表达中,张琳悦看到了文化记忆最真实的流动方式。她详细梳理古籍与民间传说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周礼》《齐民要术》等文献的记载,以及唐代逸闻、地方志故事的对照,让“腊汁肉”“白吉馍”等经典元素从文本中鲜活地呈现出来,使公众得以在历史叙述中重新理解肉夹馍的文化根脉。
在探讨肉夹馍的发展时,张琳悦特别强调地方记忆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潼关肉夹馍因李世民“妙哉”一赞而增添历史传奇色彩,也因曾作为军粮而被赋予坚毅与力量的象征意义。张琳悦在推广和传播陕西肉夹馍文化的过程中,肉夹馍代表着陕西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情感投射,是地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重要纽带。她指出,正是这些故事、技艺与记忆共同构成了饮食文化的“活态遗产”,使肉夹馍成为陕西人共同身份的一部分,并在时间的长河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在影像与互联网时代,张琳悦将研究视野进一步延伸到肉夹馍的当代传播方式。她敏锐地察觉到,《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中的精致画面、音乐与旁白,已经成为新一代观众对肉夹馍的文化记忆来源。纪录片里腊汁肉的光泽、白吉馍被划开的声响、食客大口咬下的瞬间,都在以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将陕西味道播散到全国乃至海外,让身处异地的游子也因此产生深切共鸣。此外,年轻人喜爱的说唱音乐、网络视频、美食探店Vlog,也在不断重塑肉夹馍的文化符号,使其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的表达形式和传播动力。
张琳悦尤其重视肉夹馍的国际传播价值,呼应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时代需求。她分析“Chinese Hamburger”“Roujiamo”“Rougamo”等不同英文译名的文化含义,指出译名不仅是语言问题,更关乎文化姿态。张琳悦强调,只有让外国人真正认识肉夹馍背后的文化意义,这一美食才可能成为像“sushi”“kimchi”一样的国际文化符号,为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提供新的触点。
在张琳悦的研究中,肉夹馍的意义远远超出一张食物照片或一段味觉体验。它是一段被铭记的历史,是一次集体身份的确认,是一种连接故土与世界的文化表达方式。通过她的研究,肉夹馍不仅成为陕西的城市名片,更成为中国饮食文化自信的象征。她让人们看到,文化记忆不是抽象学术概念,而是可被食物唤起、可在故事中流传、可在影像里再现、可在跨文化传播中不断丰富的生命体。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通过Roujiamo认识陕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纪录片和网络视频重新审视家乡味道,张琳悦所推动的研究正在现实中产生切实影响。她让世界通过一口肉夹馍理解中国文化的温度,也让陕西人民在味觉记忆中不断获得文化认同与情感力量。
在全球文化交流愈发频繁的今天,以张琳悦为代表的陕西省非遗西安肉夹馍代表性传承人为推动肉夹馍文化传播而做的研究,正是中国故事走向世界所需要的力量。张琳悦用肉夹馍这一平凡食物讲述了非凡的文化故事,让陕西味道不仅飘散在街巷之间,也飘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新闻摘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