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热线 | 助力西部开发,关注西部民生! |
adtop
adtop01
当前位置: 西部热线 > 新闻

搬迁过上好日子扶贫车间拓宽新路子

作者:苏婉蓉    栏目:新闻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19-09-24 10:14

搬迁过上好日子 扶贫车间拓宽新路子

“准备,开始!”

一声令下,怒江州福贡县棒球扶贫车间第一届技能“精英”大赛拉开了帷幕。在福贡县依块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来自全县5个棒球扶贫车间的25名棒球缝制能手参加了此次比赛。粘皮、固定、穿针、引线、拉紧、调整……选手们穿针引线,一整套动作一气呵成。

为了激发棒球扶贫车间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福贡县2019年以多种形式开展此类技能比赛活动。棒球扶贫车间只是福贡县建设扶贫车间的一部分,从2018年开始,草果杆编制、民族服饰加工、竹编等扶贫车间陆续在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遍地开花。楼上居住、楼下就业、小区务工,福贡县在易地扶贫搬迁点探索走出稳得住、能增收、谋发展的脱贫新路。

搬迁过上好日子 扶贫车间拓宽新路子

谋划: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地处峡谷腹地的福贡县,两山夹一江、陡坡遍山梁、地无三亩平,是一个集边疆、民族、高山峡谷和直过地区为一体的深度贫困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17590户71175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5.5%。生态脆弱、资源匮乏,为了解决贫困户安居发展问题,福贡县十三五期间计划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5548户22500人。

从深山搬到山脚、从杈杈房搬到楼房,离开土地的农民如何增收、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如何脱贫?如何确保他们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成了摆在福贡县委、县政府面前最紧迫的问题。目前,福贡县三年行动计划内的搬迁人口已全部搬迁入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相结合的扶贫车间应运而生。

搬迁过上好日子 扶贫车间拓宽新路子

因地制宜是福贡县打造扶贫车间的主线。憨态可掬的熊猫、田园风格的手提包、独特别致的遮阳帽……在福贡县匹河乡托坪安置点的草果杆编制产品展示区,一件件用草果杆编制出来的产品吸引着大家的注意。福贡县境内种植草果54.7万亩,草果杆这种过去牛马都不吃的农作物如今变成了“香饽饽”。延伸草果产业链,政府引进草果杆编制企业,在扶贫车间的加工中,草果杆“变废为宝”成了可欣赏、可销售的工艺品、商品。棒球,对于一部分福贡的贫困群众来说是第一次听说,更别说参与加工制作。2019年,结合全县搬迁群众中留在安置点多为文化水平较低、劳动力弱的老人和妇女的劳动力结构特点,福贡县与珠海市斗门区协调对接,并由县长李雪涛带队到珠海实地考察后,引进以棒球加工为代表的珠海市我能商贸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实现劳动力资源和产业的有效衔接。

此外,福贡县结合傈僳族民族文化特色,引进竹编和以民族服饰加工为主的扶贫车间。实际上,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是福贡县探索一种多方共赢的扶贫车间可持续发展模式。根据怒江州支持扶贫车间发展的相关政策,福贡县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给企业提供优惠政策。把扶贫车间建在安置点商铺上,减去企业建设厂房的负担。鼓励企业、扶贫车间开展在职培训、以工代训。在发展壮大扶贫车间经济实体的同时,不断增强群众的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鼓励群众自主创新创业,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

目前,福贡县1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已建成14个扶贫车间,包括3个草果杆编制车间、5个棒球车间、3个民族服饰加工车间、3个竹编车间。

搬迁过上好日子 扶贫车间拓宽新路子

落地:“只要愿意来保证能学会”

中秋节的上午,福贡县马吉乡普尼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阳光和暖,离设在这里的棒球扶贫车间还有十来米远,一阵农家妇女的爽朗笑声便从车间传了出来。

大概百平米的车间里,屋顶的电风扇飞速旋转,车间内凉风习习,二三十名妇女坐在各在的操作台前飞针走线,一派忙碌的景象。

“两只手要一起用力拉线,这样缝制出的针脚才会左右均匀。”循着说话的声音,我们看到普尼底棒球扶贫车间主管余丽英正在指导刚来学习的人员缝制棒球。

“这个不难,多缝几个就会了,我开始学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余丽英鼓励学员说道。她是普尼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搬迁户,2018年10月份从江对面的马吉米村搬迁而来。因工作表现出色,被我能商贸发展有限公司任命为该安置点棒球扶贫车间的主管。“每个棒球的加工费1.3元。只要是有点缝纫、针线活底子的,经过两三天的培训,就能上手缝制,并且以后还可以带回家中完成。这样的工作多好啊。”余丽英笑着说。

像余丽英一样,公司在福贡县知子罗、指挥田、托坪、依路底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棒球扶贫车间里都选拔出一名本地人做车间主管,负责整个车间的管理工作。同时,还会派技术人员定期到车间进行技术指导,确保务工人员学得会技术、车间有吸引力。

只要来车间,保证能学会。只要肯干,就能挣钱。在阿路底安置点的技桥民族服饰加工车间挂满了琳琅满目的民族服饰,安置点的老人和孩子都能在这做一份工。车间负责人恰大恒介绍,她们手把手教妇女们学习机器缝制服装、包等,而老人和孩子们则可以做相对简单的傈僳族服饰配件——串珠。只要想做事,一家老小都可以在车间找到活干。和技桥民族服饰加工车间不同,群发民族服饰加工车间则是让老百姓变成合同制工人。他们与车间的工人签订合同,以基本工资加计件工资的模式开展。负责人此路恒告诉记者,车间主要以接公司或单位的订单为主。目前已签合同的人有21人,还需要大量的工人。

“我们这边的人内敛、害羞,他们担心自己不会做。实际上我们车间采取流水线作业,可以从最基本的流程做起,只要愿意学会很快就会,复杂的流程交给熟练工做。按期务工、按件提成、稳定增收。”

对于搬迁群众对扶贫车间的顾虑,此路恒如是说。随着扶贫车间的开动,企业也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务工者、稳住就业者,让搬迁群众实现车间建在家门口,挣钱不用往外走的目标。

搬迁过上好日子 扶贫车间拓宽新路子

变迁:贫困户当上产业工人

匹河乡托坪村托坪小组的玖玛敏现在日子过得很舒心。

作为第一批报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批到托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棒球扶贫车间工作的搬迁户,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

在棒球扶贫车间里,52岁的玖玛敏熟练地穿针引线、拉线调整,不一会儿工夫,一个针脚细密的棒球便缝制而成。

“之前交通不方便,在山上种草果、茶叶,一年的收成很不稳定。现在在扶贫车间干活,每个月都有工资。好好干,收入还会更多。”玖玛敏一边忙着手上的活计一边说道。

玖玛敏的儿媳妇也和她一样在车间里缝制棒球,谈起家里的状况婆媳俩会心一笑。她用手指了指车间对面的一栋楼介绍,她们家就在1单元502室,父亲和小孙子在家。车间就在家门口,现在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人。

“我上个月拿到工资2000元,儿媳妇因为带孩子工资1300元。儿子之前在外务工,现在也准备到安置点的竹编车间工作。现在每天可以缝20至30个棒球,有时间的话加加班,脱贫不用愁了。”从只能在家带孩子、照顾老人到变成家庭的“主力”,从在土地上挥汗的贫困户到车间里忙碌的技术工,玖玛敏一家勤劳而笃实地打拼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搬迁过上好日子 扶贫车间拓宽新路子

对于和玖玛敏同在一个车间的花六妹来说,现在的工作圆了她的梦。四年前,家在托坪村色德小组的花六妹到广州的电子厂打工,那个时候她就天天在想要是村里能有这样一个工厂该多好,她既能够照顾年迈的父亲又能在家门口挣钱。

现在花六妹家从交通不便的色德小组搬迁到了托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她不仅是棒球扶贫车间的工人,还成了车间的主管。

“现在收入增加了,工作繁忙而充实。离父母近了,心也定了。”花六妹说。

你友社是阿路底安置点的搬迁户,也是技桥民族服饰加工车间的工人,她正在缝纫机前认真地缝制傈僳族挎包。从8月13日开始学习,一个月的时间她已经掌握了技术,现在每天能够缝6个傈僳族挎包。

搬迁过上好日子 扶贫车间拓宽新路子

你友社告诉记者,草果只是一两季的收成,在车间天天都有收入,只要有活都愿意干。铺到家门口的脱贫路,像玖玛敏、花六妹、你友社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据了解,福贡县已建成的扶贫车间实现稳定就业612人,其中有517人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惠及136个贫困家庭。在扶贫车间务工人员月平均工资不低于1500元,扶贫车间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增收作用逐步凸显。

“逐步解决有房有车没有人,有家有人没有业的问题。”

福贡县委书记杨永铸表示,该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扶贫车间正积极探索、有序推进。接下来,还将在招商引资、扩大覆盖面、增加吸引力、增加群众收入上下工夫。确保在计划内的安置点实现扶贫车间全覆盖,全县每个乡(镇)至少有2个行政村建成扶贫车间。福贡县扶贫步伐迈得稳当,扶贫车间将为脱贫攻坚工作注入强大动力。

云南网记者 常旭辉 李寿华 摄影报道

adl03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