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热线 | 助力西部开发,关注西部民生! |
adtop
adtop01
当前位置: 西部热线 > 生活

青龙猴打棒,满族民间艺术的奇葩

作者:笑笑    栏目:生活    来源:西部热线    发布时间:2017-06-13 09:40

原标题:青龙猴打棒,满族民间艺术的奇葩

在我国有众多的民间艺术,这其中很多都被列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间艺术与群众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秦皇岛青龙满族自治县肖营子镇就流行着一种满族民间艺术的奇葩——猴打棒。

猴打棒是青龙满族一种具有独特艺术表演风格的民间舞蹈,分为舞台表演、秧歌走街打场和广场文艺表演等表演形式,表演者以不同表演形式把古老的民间热烈、欢快、优美的独特舞蹈风格、击棒技巧与唢呐打击乐伴奏浑为一体,场面宏大,舞姿抒展形象,动作灵敏粗犷,节奏明快,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振奋向上的启迪,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我们专程来到了这里的一所小学欣赏这种传统的满族民间艺术。只见这些孩子们在音响中的唢呐锣鼓伴奏下,身穿“猴服”,手持“金箍棒”,猴棒击打梆梆作响,身体随着音乐的旋律一同舞动,惟妙惟肖。

舞蹈队里的这群“小猴子”都是小学的学生,他们是跟随“猴打棒”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邱广义的教导指引下在学习这一满族的传统文化技艺。

“猴打棒”就流传于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西南部,满族人聚居的三拨子乡一带,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三拨子乡满族老艺人讲,康熙年间满族正兰旗皇庄头马祥,为三拨子人奉旨出“跑马占圈”迁居此地,当时这一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土地贫瘠,以打猎为生,人们出入这深山老林,常被狼虫虎豹所伤,为保人们平安归来,人们进山时手持木棒,喊山令,边走边敲,谓之“敲山震虎”。夜晚人们在院中、村边等用木棒敲击,使野兽闻之远避。逢年过节,人们又在自己家炕上,放一桌子,桌上备有贡品、喜钱、点燃香火,找两个青壮汉,穿着用黄布缝制的衣服,装扮成神话中能降服妖怪的“孙悟空”,手持两根尺半长,带刺的花椒木棒(相传黄布花椒为驱邪之物)。

满族人认为孙悟空降妖捉怪、除恶扬善,为保人丁平安,满族人扮成戏曲中孙悟空的模样,穿黄布衣、敲花椒木棒、表演“驱魔逐妖”,“猴打棒”由此得名。

“猴打棒”的表演充满了原始质朴的艺术张力和丰富多彩的瑰奇想象力。

清同治五年(1867年),青龙举办民间花会将猴打棒纳入其中,花会共分十档,猴打棒被列为十档之首。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舞蹈,在乡村广为流传,甚至达到了无猴打棒不能称花会的状况。从此,过去专以降妖驱邪为主要目的的猴打棒逐渐演变成为满族地秧歌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具有固定表演形式和固定脸谱、着装的民间舞蹈,表演的人数由最初的两人发展到几十人以至上百人不等,脸谱化妆与服饰着装也逐渐规范成为孙猴子的扮相。

猴打棒的表演其实也只有几分钟的时间,猴打棒全部由男子表演,木棒打法千变万化,花样繁多,上肢不断挥臂击棒,下肢弓步、马步交替变换,呈现出一种粗犷之美,极具艺术张力。

猴打棒虽然与地秧歌同场表演,但别具艺术风格和特色。通常都是猴打棒负责秧歌开场,一是利用手里的花椒木棒不断敲打,将演出范围扩大,二是压住阵势,将场上的表演气氛充分烘托出来。

2006年6月,青龙猴打棒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猴打棒是一项青龙满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民间舞蹈艺术,蕴涵了丰富和深厚的民族内涵与地方文化特色,同时也是探索研究满族人民生活情景的珍贵文化史料。

猴打棒的传承人邱广义。

在一阵阵明快激昂的韵律中,“猴打棒”表演者或在广场上起舞,大家尽施技艺,最大程度地展现了原生态“猴打棒”。

这种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具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通过普及猴打棒艺术活动可以愉悦广大群众身心健康,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

“猴打棒”这一传统的满族民间艺术既让群众锻炼了身心,陶冶了情操,也让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也希望猴打棒这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可以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

落榜进士:一个永远走在路上的背包客,也许有一天会和你擦肩而过。

adl03
adr1
adr2